编者按
近年来,太阳成集团tyc234cc[主页]网址旗下石碌铁矿以“绿色发展”为指引,扎实推进环境恢复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,通过矿山复垦、植树造林、生态修复等形式,不断提高矿山植被覆盖率、厂区绿化率。
5月30日,《海南日报》在A4版刊发专题报道《放下矿具,“植”此青绿》,以整版篇幅介绍石碌铁矿的绿色发展之路。以下为报道全文。
想知道矿山是怎么“植发”的吗?
“突突突……”右手持喷管,左手充当稳定器,站在2米多高的喷播车上,2名工人组成了一支“机关枪小队”,用种子作“子弹”向一块裸露边坡“扫射”——这是矿山复绿常用的播种方式。“子弹”所到之处,用不了多久就会长出一片青绿。
工人在喷播作业。海南日报记者 刘婧姝 摄
“哪里秃就喷哪里。”喷播车下,王澄盼忙着指挥,提醒“机关枪小队”及时更换合适的喷头,专业的模样俨然内行的“花草工”。也许你不会想到,这位莳花弄草的“风雅”汉子,是位曾在采矿一线干了25年的“资深”矿工。
石碌铁矿被誉为“亚洲第一富铁矿”。2017年,石碌铁矿从大规模露天开采转向地下开采,王澄盼和其他200多名矿工,一起转型成为矿山上的“花草工”,见证和经历了石碌铁矿的时代之变。
“你看矿坑边上的悬崖峭壁,陡得人根本上不去”
“一车又一车矿石从山上运下来,天都是灰蒙蒙的,但大家并不觉得生活条件不好,那个年代,在石碌铁矿工作是非常体面的。”聊起儿时记忆中的石碌铁矿,王澄盼打开了话匣。
1993年,年轻的王澄盼跟随父亲的脚步,成为一名矿工。“我们采矿那会儿,数百号人同时作业,机器轰鸣,那叫一个‘热火朝天’。当时用于运输铁矿石的双机头火车,一趟就能运480吨铁矿,从早运到晚。”
来到石碌铁矿最大矿坑“北一矿坑”观景台附近,放眼望去,宛似一片“梯田”。王澄盼介绍,这是露天开采分台阶开采留下的痕迹,担心来客不解,他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:“也就是说从最上层逐级往下开采,从顶层数下去,能有20多阶,一直蔓延至坑底,一层落差约12米。”
从地上252米,到地下18米,几十年过去,高耸的矿山在日复一日开采中日渐“憔悴”。有些地方因水土流失出现小规模滑坡,有的因含铁量高呈现出锈色,黄沙四起的生产路、几乎寸草不生的矿坑……“经济发展了,这本‘生态账’却越来越厚了。”王澄盼说。
几十年间,石碌铁矿因矿而兴,也因矿饱尝环境污染之痛,很多铁矿职工如今和王澄盼一样,渴望这里发生变化。
2011年,昌江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。
这份曾经让王澄盼引以为傲的工作,他的儿子丝毫提不起兴趣,他也不希望儿子继续留在这里。“如果未来还是这样的生态环境,我支持他走得越远越好。”王澄盼直言,“生态账”不能赊,开采了这么多年,早就到了该还的时候。
“这些都是以前种的树。”王澄盼指向矿坑高位的一圈树木,“在矿山工作,谁不知道植被破坏的后果?谁不怕大风天里的粉尘?谁不怕暴雨天发生滑坡?早前种树都靠人工,一个坑一个坑地挖,一棵树一棵树地种,又苦又累不说,效率也很低。”
“你看矿坑边上,有些地方是悬崖峭壁,陡得人根本上不去,没法种树。”王澄盼直言,“前人搬开石头,却挡了后人的路”,谁都没有想到,当年只顾开采留下的陡峭边坡,恰恰成了还“账”的最大阻碍。
当下的“一步棋”
“开始根本种不活,难啊,但再难也得种啊!”
坡陡,就不种了吗?“账”厚,就不还了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只有复绿、开采、治理“齐步走”,才能厘清这本可持续发展的“生态账”。
2017年,王澄盼从调度室值班主任正式转岗,到昌江博创设备修造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博创公司)任职,负责采选设备维修和矿山绿化复垦等工作。
以前挥汗如雨采矿,如今绞尽脑汁种树。
“莳花弄草”这种精细活,让刚转岗的王澄盼非常不适应:“种花种树谈何容易?更何况大家以前都是挖矿的‘大老粗’?”
首先要研究的是种子。这些矿工采取了一种大胆的探索方法——先种下去再看。
“开始根本种不活,难啊,但再难也得种啊!”6年来,王澄盼带领团队试种了30多种植物,哪些根系发达、能抓住石头,哪些耐热耐旱、生命力顽强,原本一窍不通的他,如今对各种植物的习性熟门熟路。“狗牙根、银合欢、爬山虎……经过我们尝试,这些植物在矿山都能活。”
种子选好了,怎么种下去也是个大问题。“如果单靠人力挖坑种树,要种多久才能覆盖整片山林?那些陡坡悬崖又该怎么办?”提出这些问题时,大家都面面相觑。
多方打探后,王澄盼找到了一个“黑科技”——喷播车。
“这不是一般的‘泥浆’,是草籽、肥料、纤维、泥浆黏合剂的混合物,按比例搅拌后喷播到土壤里,可以提升种子的成活率。”正在喷播作业的工人指着从喷管中倾泻而出的“子弹”说。
一年接一年,花草树木终于扎根生长,濯濯童山披上了绿装。“最开始成活率只有约30%,现在可达80%。”王澄盼说,从2018年至今,石碌铁矿完成复垦绿化面积超1048亩,人工植树近138万棵。
要还“生态账”,只靠复绿还不够,呵护环境还要在开采环节下功夫。
石碌铁矿地下采矿场矿长张东炜是矿山里的“新一代”。2018年,32岁的张东炜看中海南铁矿的绿色变革,来到石碌铁矿工作。在他眼里,地下开采正在走向绿色化、智能化。
石碌铁矿航拍图。
比如,用凿岩机打眼时,连续向钻孔底部供水,既可以减少岩尘产生,还可以湿润、冲洗并排出产生的岩尘;在爆破过程中使用调整过配方的炸药,有害气体排放量大大降低;在地下420米安装除尘器,在矿石破碎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产生;选矿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经过处置后,循环回用到生产中;金属回收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0%至25%、行业内较为领先的磁化焙烧工艺也即将在石碌铁矿“登场”……
“假如我的孩子未来愿意从事矿业工作,我举双手支持。”体验了绿色智慧采矿的张东炜,深切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魅力和快乐。
未来的“一扇窗”
把石碌铁矿建成“名副其实的天然矿山大观园”
大雨过后,植物被滋润得更加油亮。漫步于花园一般的矿区中,王澄盼一路上摸摸树干,闻闻花香,像看见自己孩子一样,欣喜溢于言表。由露天开采到复垦复绿再到发展文旅,“矿竭”焦虑后,矿山未来的发展之路愈发明晰。
矿山转向地下开采,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落幕,也意味着新纪元的开始。放眼全国,已有多个矿区成功实现转型。
王澄盼查看花草长势。
位于湖南长沙大王山片区的矿坑深达百米、面积近18万平方米,因深坑能“保温蓄水”的特点,被改造成了一个建筑主体悬浮空中,且造型奇特的冰雪乐园,该项目获评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。
2021年,辽宁阜新老矿区新邱的一处废弃矿坑办起了音乐节,3万张门票售罄,年轻人们在矿坑里唱歌,音乐声响彻矿坑的夜晚。
废弃矿区以这些不可思议的方式“玩”出了花,但对于仍在地下开采作业的石碌铁矿而言,更适宜文旅、工旅融合的做法——申报建设国家地质公园,打造集科普与观光于一体的景区,发展文旅产业。
矿业博览园,是矿山朝着文旅产业方向发展迈出的第一步。今年春节期间,园区正式对外开放。
“以前露天开采的老旧设备,我们运到山下供游客参观打卡。”海南石碌铁矿矿山公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剑锋介绍。
“这是牙轮转,这是双机头火车……除了老旧的设备,我们搜集了一些生锈的齿轮和零件,打造博览园的logo墙,还利用一些开采的尾泥制成砖块,用于铺设博览园的部分地面。”柳剑锋说。
这些“老物件”,正是当前工业旅游的重要元素。
“我们现在有2个在建文旅项目,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和石碌铁矿文化中心项目。”在参观国内多个地质公园后,柳剑锋坚信,工业旅游、红色教育、文化传承等“关键词”,可以深度赋能矿山转型。
“丰富的自然资源、独特的人文景观、悠久的开采历史、深厚的矿山文化,这都是石碌铁矿的特色。”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潘志新说。
潘志新介绍,石碌铁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科普资源,“这里的地质条件与国内外同类地质遗迹相比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,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矿山大观园。”
另外矿山公园内典型的石碌群地层、S型花岗岩以及独特的石碌铁矿床,为区域地壳演化与成矿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材料。特殊的区域位置,复杂的地壳演化,使得公园的地质遗迹科普教育价值极高。
“工业生产和旅游观光如何平衡是目前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。”潘志新说,如果能将生产道和旅游道分开,公园提供更加细致的管理,或许矛盾可以迎刃而解。
为此,矿山正在开辟旅游公路和登山步道,其中旅游公路主干道路预计全长11公里。
昌江林业局石碌国家地质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昌江政府还申请了海南石碌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性开发项目专项债券,投入3.9亿元加快建设国家地质公园。石碌国家地质公园将分为地质遗迹保护区、自然生态区、人文景观区、综合服务区4个区域,目前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正建设中。
如今,矿坑已生新绿,不见往日斑驳。王澄盼逢人就讲:“石碌铁矿现在很漂亮,我们正在建设国家地质公园,建设完成后欢迎你们上山来看看。”